2016-08-22 08:41 中國奧委會官網
中國奧委會官網訊 里約時間8月20日14點13分,亞當斯獲得了女子51公斤級拳擊比賽的金牌,這是英國體育代表團在本屆奧運會上的第26塊金牌。
這塊金牌使得英國的金牌總數超過中國成為定局,托馬斯·戴利的失誤因此變得不那么重要了。
由此我知道,可以進行賽事總結了——
預測和結果
對于本屆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預測,有兩個基本參照系:其一,依據傳統的數據分析模型,專家認為中國獲得的金牌數大約在31塊左右,獎牌數則有望接近倫敦奧運會時88塊的水平。但賽事的結果證明,即使是競技體育的專家,也不得不承認自己所依據的數據模型出了問題——在“淡化金牌”的時代,即使是那些主要的沖金點,奪冠率也最多是60%而再也達不到80%了。
中國最終獲得的金牌數是26塊,但如果去掉2000年之后進入奧運會的3塊雙人跳水金牌、3塊女子舉重金牌和2塊跆拳道金牌的話,金牌數和亞特蘭大奧運會基本持平——這是一個回到二十年前原點的數字,在那個年代,“為國爭光”情結下拼搏奧運會金牌,還屬于主流價值觀的范疇。
為什么是“夢之隊”
中國代表團各團隊里,成績最出色的乒乓球和跳水這兩支中國競技體育的“夢之隊”,這是有必然性的,可以形容為“基因的必然”。
首先是志存高遠的嚴格管理。
這兩支隊伍的特點,是能在競技體育價值觀的變化中,仍然能保持志存高遠的自我和嚴格管理的執拗。此外,中國乒乓球界和中國跳水界總體是團結的,都是將在世界大賽上不斷取得一覽眾山小的成績作為業界的奮斗目標。其中的很多經驗值得予以總結和提煉,不但能給體育行業、而且也能給其他行業帶來積極的影響。
其次是注重細節的殫精竭慮。
無論是乒乓球隊還是跳水隊,都在日常的訓練和比賽中追求細節的完美,為此甚至到了殫精竭慮的程度。因此,中國乒乓球選手才能從容面對各種局面,中國跳水選手才能精細雕琢每個動作細節,細節決定成敗的道理昭然于此。
再次是多做貢獻的國際關系。
在重視比賽的技戰術內容的同時,很多人往往會忽視項目的背景。實際上,中國乒乓球和中國跳水的長盛不衰中,還有兩個重要的背景:其一,在國際組織中擁有較大的話語權,積極活躍地參與著項目文化的建設和項目發展的籌劃;其二,中國始終積極支持國際乒聯和國際泳聯,承辦了很多國際比賽,很多中國企業在這兩個國際組織中扮演著贊助商和供應商的角色。
上述三點,都是中國兩支“夢之隊”在奧運會上迭獲佳績的重要因素。他們的優異表現,不但使中國在奧林匹克舞臺上獲得了重要的存在感,而且是當代中國體育文化的代表和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體現。當中國軍團在奧運會上整體表現不佳的時候,這兩支隊伍的表現、已經使得“金牌太多”、“審美疲勞”的議論越發像是謬論了。
“乒乓精神”和“女排精神”
對于民族精神的提煉,在政治化訴求和時尚化包裝面前總會是多變的,但就體育而言,兩個關鍵詞是“乒乓精神”和“女排精神”,都來源于容國團最先表達出的那個“搏”字。
在我看來:“中國乒乓精神”的本質,是個體項目中體現出的團隊精神,而“中國女排精神”則是集體項目里體現出的團隊精神——涵蓋著國家榮譽、團隊文化和個體名利等多重內涵。這一切,都是當代中國社會的每個個體必須嚴肅對待和正確處理其關系的命題。
中國女排在本屆奧運會上的出色表現,無需在本文中詳敘,還是回顧一下歷史線索吧:
作為中國女排成就和文化的主要奠基者,袁偉民和當年的徐寅生、莊則棟、李富榮一樣,走上了“冠而優則仕”的道路。當歷史陰差陽錯地但又事出必然地把他推送到領導崗位的時候,他覺得必須認真對待“乒乓精神”和“女排精神”的問題了。他在內心深處覺得中國體育應該更強調集體項目的文化建設,但在強調個體英雄甚于強調團隊榮譽的社會環境下(這與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無數財富神話相匹配),他選擇了將“女排精神”置諸“乒乓精神”之后的俯首策略——他不是一個文化人,身邊也缺少足夠多的文化人,更沒必要顛覆歷史形成的長幼尊卑。
今天看來,可能中國體育乃至中國社會更需要的是“女排精神”的這種文化,同時也必須剝去其中太多的流行色。
而對于“乒乓精神”,其實也有更深入提煉的必要:中國人擅長乒乓球,這不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情,就像乒乓球并非低人一等的體育運動那樣……
當中國女排贏得中國體育代表團在里約的收官戰之際,我們時代最需要的女排精神回來了,35年前,她們以類似的榮譽實現了新時代民族精神的啟蒙,35年后,傳承著過去那種精神的時代精神再次降臨,這是中國體育的幸事也是中國的幸事。
所有一切的聚焦點正是郎平。
值得補充的是:最后一天中國獲得的四塊金牌,是中國選手極限能力的完美爆發,女排、羽毛球、跳水、跆拳道的金牌,說明中國競技體育的魂魄還在,只需要給予一塊自由釋放的土壤、只需要說一句“必爭金牌”。
突破的背景
中國在里約奧運會上取得的兩項重要突破,是場地自行車的金牌和男子跆拳道的金牌。
和場地自行車的金牌相比,是中國的公路自行車竟然無人參賽,這是頗具諷刺意義的:對于在自行車產量、保有量和競賽型自行車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的中國來說,自行車運動和自行車產業的不發達是一種中國特色的現象。
中國自行車能夠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是必然的,因為從2008奧林匹克周期開始,中國在支持國際自盟的同時得到了很多支持,中國選手就像網球的李娜那樣,得以在高水平外教的率領下輾轉征戰國際賽場,加上最初由中國教練打下的勤奮刻苦的底子,構成了崛起的雙重保障。
男子跆拳道的進步則首先得益于韓國的支持,金榮稹教練是原韓國體育大學校長李勝國的學生,在中國工作多年的結果,是實現了李先生“幫助中國選手拿男子跆拳道金牌”這樣的理想。
另外,作為第一個進入奧運會男子公開水域游泳比賽的中國選手,祖立軍在10公里比賽中再次改寫歷史,以第四名的成績結束了戰斗。中國女選手辛鑫在15日的女子10公里比賽中也名列第四。這也是中國隊在這次奧運會上取得的重大突破。
因此,就像日本乒乓球和英國跳水的飛速進步離不開中國教練的支持那樣,我們在欣喜突破的同時不應該忘記突破的背景:體育的榮譽是有國界的,但體育的技能是無國界的,競技體育的發展也是全球化的。
房學峰:回到原點總結 這是一屆偉大的奧運會
田徑和游泳
在田徑和游泳兩個基礎大項上,中國在里約奧運會上的表現有喜有憂。
中國游泳隊獲得了金牌,獎牌數也相當可觀,這是實力的正確反映,但非常有必要指出兩個問題:
第一,孫楊的金牌在泛娛樂化的社會環境下,居然影響力不如賣表情的傅園慧和賣顏值的寧澤濤,這是一種流行文化意義上的悲哀。孫楊作為兩屆世錦賽的最佳運動員,他在品行上受到的非議本來和競技體育無關。他已經成為比肩李寧、王義夫和鄒凱的奧運會成績最優秀的中國男運動員,這個事實被太多人忽視了。當人們以非體育的視角看待競技體育的時候,這不是社會的進步,而是審美的倒退和價值觀的扭曲。
第二,中國游泳出現的興奮劑問題,足以給所有人敲響一記警鐘,這讓人聯想起中國游泳很不光彩和很僥幸的過去。世界游泳名人堂里一直沒有中國游泳運動員的身影,足以證明中國游泳的國際地位之低。
中國田徑隊在本屆奧運會上有優異表現,六塊獎牌塊塊可圈可點、塊塊價值連城,再加上那些進入前八名和進入決賽的項目,中國田徑的進步很明顯。與此同時,也需要清醒地看到三個問題:
第一,日本在男子4乘100米接力中的出色表現,足以給中國田徑敲響警鐘,就像日本游泳已經全面壓倒中國那樣。
第二,中國田徑正走在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上,但對于中國田協來說,能否繼續堅持自己的路線和方向,還是一個值得觀察的問題。
第三,對于美國接力重賽事件,我們沒有必要因為自己是受害者而進行過度解讀,說白了,還是實力不足和在國際田聯的話語權不足。希望這件事不是激發人們的仇美情緒,而是能轉化為發展的動力。
中國力量
“重競技”項目是一個蘇聯人發明的不太準確的概念,姑且用這個概念評價該項群里中國運動員的表現——
中國舉重隊的戰績和倫敦奧運會持平,但這是一個并不令人完全滿意的戰績,女子48公斤級的賽前換將事件、女子53公斤級的紅燈白燈事件、男子62公斤級的臨陣抽筋事件和男子77公斤級的“裁判吃屎”事件,都值得中國舉重界反思。
中國跆拳道隊有異常出色的表現,雖然獎牌數少于上屆的3塊(一金一銀一銅),但兩塊金牌的結果價比千金。
中國拳擊隊獲得一銀三銅的成績,中國摔跤隊和中國柔道隊各獲得兩塊銅牌,這三支隊伍在獎牌榜上的表現都超過上屆或與上屆奧運會持平(分別是3塊、1塊和2塊),成績可賀可喜。
總體來看,五個重競技項目在本屆奧運會上一共獲得7塊金牌在內的17塊獎牌,而上屆是7塊金牌在內的16塊獎牌,和整個代表團低靡的狀態相比,重競技項群的運動員和教練員們在默默無聞中取得的上述成績,值得受到充分的肯定。
上述各項目,都具有向社會廣泛推廣的條件,都是很適合青少年的項目,但在“體育產業”鼓噪得甚囂塵上的今天,它們的發展前景還是一片茫然,這很令人惋惜。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三個水上項目中,中國的帆船、賽艇、皮劃艇在這屆奧運會上一共獲得了三塊獎牌,超過上屆的兩塊,這是需要引起人們注意的。它們也同屬有著廣闊的體育產業發展空間和大眾體育推廣前途的體育項目。(房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