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球是以投籃和扣籃為主要技術的民族特色體育運動,曾在我國武陵地區,特別是在湖北省土家族、苗族、侗聚居地區廣為流傳,已有近百年歷史。
湖北鄂西一帶稱之為棉花球、棉花線球,貴州、云南、湖南某些地區稱作包包球、坨坨球。
最初的棉花球大小形狀不一,有圓形、橢圓形,有的大如排球,有的小如壘球,有輕有重。
其制作特點是用棉花作芯,外面用棉線、毛線或襪線層層繞而成,后經歸納整理,根據過去以棉花做芯的制作特點,定名為棉花球。
棉花球特點
新穎的場地環境。棉花球比賽場地以籃球場為基礎,在籃球場的4個頂角各安裝1個可升降球籃,以球場的4個頂角為圓心,6米為半徑畫弧,并與邊線和端線相交,扇形內的區域為限制區。場地共有4個可升降球籃、4個限制區和4條罰球線。
較高的觀賞價值。扣籃技術本是籃球運動中高大隊員的專利,但是在棉花球運動中扣籃卻是一項主要的得分技術和手段。這項運動不僅使參與者樂在其中,同時也能滿足人們對新的觀賞價值更高的運動項目的需求。
講究傳球技巧。棉花球比賽節奏較為流暢,傳球時常常是假動作多,帶有迷惑性,隱蔽性,動作幅度小,速度快,變化多,其傳球的效果往往是妙趣橫生,使人賞心悅目,
鮮明的民族特色。球面上印有土家族傳統“西蘭卡普”花色圖案,體現了土家族人民的勤勞,勇敢和智慧,豐富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和特色。
賽事規則及習俗
全場比賽時間為50分鐘,分上下兩半場進行,中場休息10分鐘。最后以得分多者為勝。
比賽開始前,先將參賽者分成人數相等的兩隊,每隊6人,其中有2名隊長,1人負責攻球,1人負責守球,比賽雙方同時攻守兩個球籃。
比賽開始后,兩隊各推出1名跳球員至中心圈,由裁判拋球后雙方跳球。跳球,即在中圈內,雙方各1名隊員站在靠近本隊球籃一面的半圓內,一只腳靠近兩人之間的線的中心,裁判員在兩個隊員之間將球拋起,待球到達最高點或下落時,被跳球隊員合法排擠的比賽開始形式。
比賽過程中,雙方運用各種技戰術聲東擊西,真真假假,相互攻守,力圖將球扣入或投入對方球籃。其中,扣進1球得3分,投進1球得2分,因對方犯規在罰球線上罰球入籃得1分。
棉花球的傳承及發展
棉花球運動是一項以扣籃為顯著特點的競技體育項目,它集競賽、健身、娛樂為一體,具有鍛煉價值高,趣味性、觀賞性強,易普及、推廣等特點,在土家族地區民間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恩施、巴東、建始、宣恩、利川、鶴豐、咸豐、來風的土家族青少年仍青睞于此。
該項目是在國際國內率先按照人們的身高劃分“級別”的運動,能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力量、速度、靈敏等身體素質,此項目適合在大中專各類學校及社會推廣。
從2000年春開始,湖北民族學院姚正國教授對棉花球運動進行了初步挖掘整理,并從場地、器材、比賽方法、競賽規則、基本技戰術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研究和創新,使棉花球得到了廣大師生的認同和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