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依闊為達斡爾語,即“曲棍”之意。達斡爾是生活在內蒙古東部嫩江流域的一個少數民族,波依闊是他們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該運動在達斡爾族傳承至今且流傳甚廣,與現代曲棍球頗為相似,達斡爾語稱曲棍為波列、波依闊或貝闊。
圖片來源: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dawoer/2009-05/18/content_17793493.htm
達斡爾族的波依闊運動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書記載,唐代初期的“步打球”和北宋的“步擊”游戲,與達斡爾族的波依闊相似。到了遼代,達斡爾人的祖先——契丹人中也曾廣泛開展古老且原始的曲棍球運動,除了平民百姓之外,皇帝宮廷貴族也常舉行擊球比賽。《遼史》各皇帝本紀和《游幸表》多次記載契丹皇帝擊鞠。達斡爾族人民對波依闊這項體育運動情有獨鐘,每逢節日和婚嫁喜慶之日都要組成球賽隊進行波依闊比賽。在明媚的春天的夜晚,青年們常以村旁寬闊的草坪為場地,舉行富有情趣的火球比賽。被雙方爭擊的火球,飛來竄去,如同一道道劃破夜空的火線。觀看者不禁發出此起彼落的喝彩聲,場面頗為壯觀。
波依闊球棍由柞木制成,長約90厘米,擊球部位彎曲而偏平,狀如冰球桿。球由杏樹根塊制成,直徑約10厘米。兒童用軟球,以牛毛團制成,輕而具有彈性。比賽時,在場地兩端各豎兩根木桿作球門柱,兩柱間距離無規定,場地大小與足球場相仿。比賽雙方每隊11人,守門1人,后衛2人,其余負責進攻和爭奪。由場地中心開球,雙方隊員在規則允許的范圍以踢、擋、鏟、打、挑、閃、展、騰、挪等技術動作,將球打入對方球門得1分,以在規定時間內得分多少定勝負。若在晚間比賽,則將球挖空,填以油質物,如松明;或將空球浸油,點燃后,火球在兩隊爭奪中來回飛舞,別具情趣。波依闊主要以跑和揮桿擊打為主。在運動時需要彎腰快速前進或后退,有時還要急轉或騰躍,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有很高的要求。
許多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的達斡爾族人民延續著千百年對波依闊運動的熱愛,他們有的經過訓練后已經成為中國曲棍球的主力隊員,多次代表我國曲棍球隊出戰,在奧運會、亞運會等賽場上,為祖國爭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榮耀,曾經創造出“一個自治旗,半支國家隊”的輝煌。鑒于達斡爾族為中國曲棍球運動做出的突出貢獻,1989年中國曲棍球協會正式命名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為“曲棍球之鄉”。目前,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建成了國際標準化曲棍球訓練場地,設立30多所曲棍球基點學校,將達斡爾族曲棍球運動納入中小學校體育課教學內容,數以萬計不同年齡的曲棍球愛好者,傳承著這一古老的傳統體育文化。
2006年,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項目“波依闊”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8月,由國家體育總局手曲棒壘運動管理中心、中國曲棍球協會和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旗委及旗政府共同主辦了首屆“中國莫力達瓦曲棍球節”,更是弘揚了曲棍球文化與曲棍球運動,充分展示了達斡爾族獨特的民族體育文化。
達斡爾族波依闊運動的發展為發掘整理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運動,豐富世界民族體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發展民族體育事業和全民健身運動,促進各民族團結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林繼富.中國民間游戲總匯球類卷[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102.
黃益蘇,史紹蓉編著.中國傳統體育[M].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0:328.
萬建中編著.中國西部民族文化通志娛樂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211.
《民族知識手冊》編寫組編著.民族知識手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377.
阿榮.傳承千年的達斡爾族曲棍球文化[N].內蒙古日報(漢),2012-07-30(12).
編輯:體育文化發展中心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史分會 陳沫